2022年8月1日,期货行业期盼了30多年的《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落地,为期货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加持下,各类监管政策密集出台,《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征求意见,拓展了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新增了期货自营、期货保证金融资、境外期货经纪等业务安排,同时明确做市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由子归母”,法律预留红利逐步释放。随着业务版图的进一步拓展,期货公司从单一的期货经纪商逐步转变为综合衍生品服务商,所面临的风险更加多元和复杂。例如,保证金融资业务的客户信用风险、担保品市场风险,衍生品业务的对手方信用风险、模型风险、境外业务的跨境风险等,都对期货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准确识别、计量,有效应对、监测,妥善跟踪、处置自身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成为期货公司在新发展阶段行稳致远的必备能力。
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源于《巴塞尔协议》,在国内银行业、证券业有长期成熟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证券公司由于业务版图与期货公司接近,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对期货公司具有比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期货公司在新机遇、新挑战下,施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对未来风险管理导向的思考和讨论。
1全面风险管理必要性分析
【资料图】
(一)宏观环境风险挑战
近年来,宏观环境在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呈现出错综复杂态势,给期货行业带来许多风险隐患,市场风险集中爆发,信用风险如履薄冰,操作风险防不胜防,各类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2022年,证券及期货市场大幅振荡,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直接冲击期货公司多项业务,导致许多期货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下滑,交易风控频繁承压,自有资金投资亏损,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销售业务受挫,存量客户流失,增量获客难度加大,整体经营业绩受到不利影响。
(二)新业务增量风险挑战
长期以来,期货公司以轻资产业务为主,这些业务标准化程度较高,固有风险性质单一,风险点和处置措施相对清晰,整体可控性较强。修订中的《办法》,新增了期货自营、期货保证金融资等业务安排,同时明确做市业务和场外衍生品业务“由子归母”,期货公司从单一的期货经纪商转变为综合衍生品服务商,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和管控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资产业务高门槛、高要求
期货自营、期货保证金融资、场外衍生品、做市都属于重资产业务。重资产业务一是对期货公司资本实力有高门槛,二是对期货公司整体风险偏好的选择和流动性管理能力有较高要求,风险管控到位的公司才能在风险可承受的前提下将业务做大做强。
2.固有风险性质多元
相较于传统业务,新业务的固有风险性质更为多元,尤其是保证金融资、场外衍生品、做市等风险相互叠加的风险复合型业务,既要通过模型设计、希腊字母度量等方式管控市场风险,又要兼顾客户授信、动态跟踪评估等手段管控信用风险,还要防范系统故障、参数失效、人工失误等操作风险,更要合理调配资金,避免业务规模过大或融资渠道受限产生流动性风险。
3.各业务风险交错
传统赛道上,各业务板块风险相对独立,业务边界也比较清晰。随着新业务的上线,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增强,风险相互交错,跨业务的联合风险管理重要性凸显。例如,场外衍生品业务、保证金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应当进行同一客户同一业务的认定和统一的授信管理;自营业务、保证金融资业务、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市场风险应当纳入统一的集中度管控。跨业务板块的联合风控对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决策效能和执行力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期货行业风险管理现状和薄弱点
对于传统轻资产业务,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侧重于合规风险防控和投资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事前的合规管理和事后的稽核审计,对于事中的过程管理则相对薄弱,整体风险管理工作是相对静态的。而重资产业务主要风险来自于市场行情波动、客户信用情况变化等动态因素对公司自身资产带来的潜在风险,事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期货行业目前尚未正式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仅对流动性风险相关的净资本指标有明确外规要求。大部分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停留在以满足监管要求为导向的“规则为本”的初级阶段,并未对各类风险实施专业化分工管理,且风险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一线业务部门。组织架构设置上,小部分期货公司成立了单独的风险管理一级部门,大部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职能与合规、审计等监督职能混合,风险一二三道防线划分相对不清晰。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上,少部分期货公司(主要为头部券商下属期货公司)依托股东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作为一个业务单元参与到母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这些券商母公司一般实力雄厚,各方面资源投入慷慨,使得期货业务板块能较快兑现风险管理成果。期货行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与银行业、证券业存在较大差距。
在期货行业新的发展时期,期货公司许多业务要在大金融、大资管的背景下,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各类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甚至大型贸易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行稳致远,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工作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型,是需要行业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全面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金融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概念,以全局性、全员性、平衡性为核心内涵:全局性,指的是必须自上而下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统筹兼顾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全员性,指的是必须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平衡性,指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并非全面风险消除,不是一味地规避或消灭风险,而是在权衡风险管理的成本与收益之后,追求企业价值、股东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国内金融业由于分业经营,形成了银行业领先、证券业次之、期货业起步较晚的风险管理格局。
1.银行业优势显著
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进和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6年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但各大类风险的管理指引早在2003年起就开始陆续出台,外规制度体系相对完备。目前除部分小型地方性银行外,中等规模以上的商业银行基本均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证券业分化明显
证券行业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起步晚于商业银行。中国证券业协会2017年发布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并配套有《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合规管理实施指引》《信用风险管理指引》《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各大类风险管理规范。目前,超过90%的证券公司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中超过80%按照专业风险类型进行了职能划分,但由于行业间头部、腰部分化明显,各券商之间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投入及成效,有着天壤之别。头部券商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比肩商业银行,腰部及以下的券商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度参差不齐。
(二)期货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路径和展望
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业务发展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以及整体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为公司发展保驾护航。全面风险管理应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每一名员工都对风险管理有效性承担勤勉尽责、审慎防范、及时报告的责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包括组织架构、制度体系、人员团队、管理机制、信息系统、风险文化等诸多方面,具体如下:
1.组织架构优化
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石,应当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2.制度体系细化
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保障。制度体系层级应与组织架构相呼应,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授权体系、职责、基本程序等内容,并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可操作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应对、报告的方法和流程。
3.人员团队积累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梯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资源。应建立以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人员为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为二道防线,稽核审计人员为三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梯队,建立各道防线间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匹配公司风险管理实际需求。
4.管理机制健全
管理机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效落地的抓手,包括风险偏好与容忍度、风险限额管理体系、风险指标预警、风险信息报告、压力测试、新业务新产品评估、应急和业务连续性管理、风险考核及问责程序等内容,是实现风险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手段。
5.信息系统建设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载体,应建立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系统,覆盖各风险类型,支持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需要。此外,应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整体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数据标准,涵盖数据源管理、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检测等环节。技术条件成熟的期货公司可以探索风险管理工作由流程化、信息化管控向智能化管控更替,探索机器管人、机器换人管理模式,探索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非结构化数据解析等技术的运用,使风险管理工作由风险监测、风险处置的偏被动管理模式向风险预测、风险溯源的主动管理模式跃迁。
6.风险文化宣导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触达手段,应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形成与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并建立相应的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风险文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普及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二是提升团队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深化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知,各司其位,不断增强公司整体风险感知能力和应对能力。
3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期货公司整体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体现,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效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顶层规划,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坚决有效的执行。期货行业迈向新发展阶段伊始,建立与自身战略规划及业务体量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风险管理工作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型,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多期货公司的内生需求。
《中国期货》杂志
编印单位:中国期货业协会
编委会主任:安青松
编委会委员:王明伟陈东升 吴亚军 王颖冉丽
执行主编:贾燕
责任编辑:祝晓辉贾昆鹏 吴学群 刘月鹏 张陶陶 刘朔
媒体顾问:期货日报社
电 话:010-88086875
传 真:010-88087060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通泰大厦C座八层
邮 编:100140
E-mail:chinafutures@cfachina.org
网 址:www.cfachina.org
准印证号:京内资准字0722-L0173号
印刷单位:北京金康利印刷有限公司
标签:
相关新闻